形态描述
形态 厦门和香港标本的最大体长约2.6 m,尚未发现体型大小的性二型。身体粗壮。喙中等长,下颌前端略超出上颌,喙与额隆间没有深的凹痕为界。背鳍较大,略呈三角形,其后缘略凹。背鳍基部形成增厚的脊。鳍肢宽,梢端圆。尾叶宽,具圆的梢端,后缘中央的缺刻部形成一对相互交叠的弧形瓣。尾柄具发达的背脊和腹脊。幼体时为暗灰色,随年龄增长变浅。亚成体灰色和粉红色相杂,成体纯白色,常由于充血而透出粉红色。有些成体的身体上有暗色斑点,少数个体在呼吸孔后的颈部有暗色斑点形成的环。
头骨的吻突长而窄,边缘凹。颞窝和翼骨大。两侧的腭骨在腭后部的中线相接。此相接部插在两翼骨之间,把两侧翼骨内缘的前端隔开10 mm左右。翼骨内缘的其余部分游离。两侧翼骨的间距由前向后缓慢加大,至翼骨后1/3处开始显著增大,在翼骨后端达50 mm左右。上颌骨后缘与上枕脊间有宽的缝隙。下颌联合很长,其长约占下颌骨长的21%~28%。根据中国海域的13个体,每个齿列具29~37枚齿。中国海域7头中华白海豚的椎式:C7,T12~13,L9~10,Ca22~24=51~53.
头骨的吻突长而窄,边缘凹。颞窝和翼骨大。两侧的腭骨在腭后部的中线相接。此相接部插在两翼骨之间,把两侧翼骨内缘的前端隔开10 mm左右。翼骨内缘的其余部分游离。两侧翼骨的间距由前向后缓慢加大,至翼骨后1/3处开始显著增大,在翼骨后端达50 mm左右。上颌骨后缘与上枕脊间有宽的缝隙。下颌联合很长,其长约占下颌骨长的21%~28%。根据中国海域的13个体,每个齿列具29~37枚齿。中国海域7头中华白海豚的椎式:C7,T12~13,L9~10,Ca22~24=51~53.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体粗壮。喙中等长。背鳍基部形成增厚的脊,上有近三角形的较大的背鳍。鳍肢和尾叶均宽,均具圆的梢端。
大小
生物学
中华白海豚很少进入深度超过25 m的海域,主要栖息地为红树林水
道、海湾、热带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。中国沿岸的中华白海豚有时进入江河中。
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曾进入珠江到达广州的海珠桥,并曾进入西江约300 km之远;厦
门附近的曾进入福建省九龙江约60 km;闽江口的曾进入闽江45 km;东海北部的曾进
入江苏省长江段约220 km。
香港的中华白海豚单独或成群,多数为单独或成对的,最大的群约20头。10头以
上的群通常随对拖网渔船活动。珠江口伶仃洋的群可达44头。在夏末常作跃水、探头
等动作,乘浪不常见到。喜随拖网渔船活动,常在拖网浮子前的100~200 m处看到它
们。跟随渔船的活动可超过2小时(Jefferson,2000)。
根据香港的标本,雌性在9~10龄达性成熟。在南非,雌性在10龄,雄性在12~
粗3龄达性成熟。妊娠期约10~12个月,每胎产1仔,初生体长约1 m。
主要摄食近岸的、河口的及珊瑚礁的鱼类和头足类。在香港的中华白海豚胃中检出
了至少属于13个科的20种鱼,如棱缇 Thrissa、梅童鱼 Collichthys、叫姑鱼 Johnius、
带鱼 Trichiurus、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 等。
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靠近海岸,特别容易受到沿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。在其分布
区的许多地方都有被渔业误捕的报道,海岸带的工程建设以及红树林的破坏使它们的栖
息地遭受严重破坏。对全世界的种群数量尚无统计,但中国沿岸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
近年已显著减少。在珠江口的种群估计约有1000头。在厦门沿岸的种群估计只有60
头,已在厦门建立了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。中华白海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
动物。在《2000 IUCN 受胁动物红色名录》中,中华白海豚被列为资料不足(DD)等级。
生境信息
中华白海豚很少进入深度超过25 m的海域,主要栖息地为红树林水
道、海湾、热带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。中国沿岸的中华白海豚有时进入江河中。
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曾进入珠江到达广州的海珠桥,并曾进入西江约300 km之远;厦
门附近的曾进入福建省九龙江约60 km;闽江口的曾进入闽江45 km;东海北部的曾进
入江苏省长江段约220 km。
香港的中华白海豚单独或成群,多数为单独或成对的,最大的群约20头。10头以
上的群通常随对拖网渔船活动。珠江口伶仃洋的群可达44头。在夏末常作跃水、探头
等动作,乘浪不常见到。喜随拖网渔船活动,常在拖网浮子前的100~200 m处看到它
们。跟随渔船的活动可超过2小时(Jefferson,2000)。
根据香港的标本,雌性在9~10龄达性成熟。在南非,雌性在10龄,雄性在12~
粗3龄达性成熟。妊娠期约10~12个月,每胎产1仔,初生体长约1 m。
主要摄食近岸的、河口的及珊瑚礁的鱼类和头足类。在香港的中华白海豚胃中检出
了至少属于13个科的20种鱼,如棱缇 Thrissa、梅童鱼 Collichthys、叫姑鱼 Johnius、
带鱼 Trichiurus、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 等。
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靠近海岸,特别容易受到沿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。在其分布
区的许多地方都有被渔业误捕的报道,海岸带的工程建设以及红树林的破坏使它们的栖
息地遭受严重破坏。对全世界的种群数量尚无统计,但中国沿岸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
近年已显著减少。在珠江口的种群估计约有1000头。在厦门沿岸的种群估计只有60
头,已在厦门建立了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。中华白海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
动物。在《2000 IUCN 受胁动物红色名录》中,中华白海豚被列为资料不足(DD)等级。
道、海湾、热带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。中国沿岸的中华白海豚有时进入江河中。
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曾进入珠江到达广州的海珠桥,并曾进入西江约300 km之远;厦
门附近的曾进入福建省九龙江约60 km;闽江口的曾进入闽江45 km;东海北部的曾进
入江苏省长江段约220 km。
香港的中华白海豚单独或成群,多数为单独或成对的,最大的群约20头。10头以
上的群通常随对拖网渔船活动。珠江口伶仃洋的群可达44头。在夏末常作跃水、探头
等动作,乘浪不常见到。喜随拖网渔船活动,常在拖网浮子前的100~200 m处看到它
们。跟随渔船的活动可超过2小时(Jefferson,2000)。
根据香港的标本,雌性在9~10龄达性成熟。在南非,雌性在10龄,雄性在12~
粗3龄达性成熟。妊娠期约10~12个月,每胎产1仔,初生体长约1 m。
主要摄食近岸的、河口的及珊瑚礁的鱼类和头足类。在香港的中华白海豚胃中检出
了至少属于13个科的20种鱼,如棱缇 Thrissa、梅童鱼 Collichthys、叫姑鱼 Johnius、
带鱼 Trichiurus、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 等。
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靠近海岸,特别容易受到沿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。在其分布
区的许多地方都有被渔业误捕的报道,海岸带的工程建设以及红树林的破坏使它们的栖
息地遭受严重破坏。对全世界的种群数量尚无统计,但中国沿岸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
近年已显著减少。在珠江口的种群估计约有1000头。在厦门沿岸的种群估计只有60
头,已在厦门建立了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。中华白海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
动物。在《2000 IUCN 受胁动物红色名录》中,中华白海豚被列为资料不足(DD)等级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东海:江苏(长江如皋江段)、上海(横沙岛)、浙江(乐清)、福建(宁德、连江、厦门、九龙江)、台湾(金门、桃园、苗栗、台中),南海:广东(汕头、珠江、西江);香港。